Monologue
如何跟厲害的人學習?這個問題可以拆成兩個部分:第一個是怎麼找到厲害的人,第二個是如何跟他們學習。
第一個部分,如何找到厲害的人,可以從身邊環境下手。家人、朋友,工作上的同事、網路上認識的人,網路上滑到的訊息的內容創作者,看的書、追的劇裡面的人物。
厲害的人這邊不一定是主體,他可以是一個面向或特點。
例如,在某些領域上比我更有經驗,踩過更多坑,知道怎麼面對棘手的情況;也有可能是個性上的閃光點;也有可能是知道怎麼有效處理很多人習以為常的事情;或者是他們知道怎麼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。這些我做不到的事、我沒有、我覺得是優秀的、可以學習的特質,我都會歸類為厲害的人。
這就需要我有一個善於觀察跟發現的心態,不要太早去界定這個人是怎麼樣子的。刻板印象可以幫助我快速地定位一個人,但是過度運用刻板印象的話,就會導致我失去很多機會,不管是拓展學習邊界的機會還是開拓人脈的機會。
第二部分是關於如何學習的。無論是向人或知識學習,其實都很相似。我不需要與某人進行深度交流才能學習。只要我看到他某一方面的表現,我就可以從中學習。
例如,當我看到有人在社羣平臺上不斷分享他們的動手實驗經驗時,我就會意識到這個人動手能力很強。
即便事實可能並非如此,但如果我認為他是這樣的人,這本身就對我有很大的啟發。我因此受到激勵。我明白,就算不是他,這個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人,或至少在某個地方,有人動手能力很強。知道這個事實後,我會激勵自己:「既然如此,我為什麼不能成為這樣的人呢?」擁有強的動手能力有很多好處,例如可以專注於事情的過程,而不必過多考慮外界的評價。一旦動手,我就能對事物或對我原本的想法進行更多驗證。總之,這其中的好處多多。
例如,當我看到有人分享獨特的觀點時,或是用我從未想到的角度看問題,新世界的大門就為我敞開。原來世界可以這樣理解,原來有這樣的思考方式,原來這種想法也是行得通的。這為我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視野。那麼,拓寬視野有什麼好處呢?它幫助我不再以單一的視角看待事物,我可以瞭解到,事情其實有很多不同的面向。
具體來說,事情的全貌可能有五、六個面。對於其中的三個面,我可能透過自己的經驗、他人的思考,或是書本的知識有所瞭解。我推測還有更多面向等我發現。
這樣的視野拓展使我能夠在未來更好地接納新知識,尤其是在科技帶來突破性或顛覆性進展時。我可以更加冷靜,並更輕鬆地接受,突然發現的所謂「第四個面向」。
畢竟,事實是相對的。例如,過去人們認為地球是平的,而現在,我們知道地球其實是一個球體,是沒有盡頭的。從南極出發,走完一圈後會再次回到南極,而不是到達世界的盡頭。
因此,所謂的真實,是在不斷摸索和探索中得出的。真實不是一開始就寫死的,它是經過多方證實和證偽,我們才有了今天所理解的真實。
但在人類社會中,什麼才是真正確定的事實呢?哪些是相對的真實呢?又有哪些現像是因為我們處在這個時代,有著便利的科技和迅猛的創新而產生的?如果未來有更多不同的工具和技術,社會會不會以不同的方式運作?若是那樣,這個社會還是原來的社會嗎?如果以事情有不同面向來看,那未來的社會就成為了「社會」的第四個面向。
Key Takeaways
厲害的人不限於整個人,而是他身上值得學習的「面向或特質」。
他可能在某個領域經驗更豐富,也可能有獨特的性格、處理事情的方法,或是能為我帶來新視角。
不要只憑刻板印象去定位一個人,否則會錯失許多開拓人脈與學習的機會。
找厲害的人,需運用生活中各種管道與資源。
家人、朋友、同事、網路創作者、書中角色等,都有可能成為我學習的對象。
關鍵在於是否留心觀察,主動從不同人身上發現優秀面向。
不必深度交流,也能從他人的行為或分享中學習。
只要觀察到對方在某方面的優勢、成果或獨創見解,即可引發思考與行動。
從「他可以,我也可以」的思維出發,激勵自身嘗試新做法或培養新習慣。
開闊視野與多角度思考能帶來更寬廣的學習空間。
透過不同人、不同經驗,可拓展對世界和事物的認知面向。
在面對技術突破或顛覆性發展時,也更能保持彈性與開放心態。
真實與知識都是相對的,需不斷驗證與更新。
社會與科技發展改變了人們對事實的認知,要懂得保留空間去接受新觀點。
不論是現在的「真實」還是未來新的挑戰,都要不斷保持學習與反思的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