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發布於
- Last Modified
- Last Modified:
如何真正向厲害的人學習
過去,當我思考「如何跟厲害的人學習?」這個問題時,我習慣將其拆解為兩個面向:一是「找到他們」,二是「向他們學習」。
我曾認為,「厲害」不必是完整的一個人,而可以是其身上某個閃亮的特質。可能是同事處理棘手狀況的從容,朋友獨特的共情能力,或是網路上某位創作者分享的獨到見解。學習,則是透過敏銳的觀察,在不打擾對方的情況下,將這些亮點內化為對自己的激勵。當我看到有人動手能力極強,我會告訴自己:「他可以,我或許也可以。」當我讀到一個前所未聞的觀點,我會感到新世界的大門被打開,意識到事情的全貌遠比我想像的更多元。
這種被動式的學習,確實為我拓寬了視野,讓我明白知識與真實都是相對的,需要不斷探索與接納。它像是在一片廣闊的草原上漫步,隨處都能發現值得欣賞的風景。
然而,現在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刻、更主動的體悟。這種體悟,源於一個更迫切的渴望:我不僅想欣賞風景,我更想知道如何走上那條通往風景的道路。
第一步:重新定義目標——從「尋找特質」到「鎖定榜樣」
與其在茫茫人海中尋找零散的「優點」,不如直接去找到**「那些已經過上我想要的生活、達成我渴望成就的人」**。
這個轉變,讓學習的目標從模糊的「變好一點」,變得極度清晰。學習的對象不再是隨機遇到的路人甲,而是我人生藍圖中的「導航座標」。他們的存在本身,就是一條已經被驗證過的可行路徑。
尋找他們的方式也因此變得更具目的性。除了留意身邊的人,我會更主動地透過網路搜尋、參加實體活動、經由朋友引薦,去鎖定那些在特定領域發光發熱的標竿人物,特別是內容創作者——他們的作品,就是通往他們思維最直接的路徑。
第二步:學習方式的進化——從「被動吸收」到「主動求教」
一旦鎖定目標,學習方式就必須升級。
如果對方是內容創作者,那就地毯式地翻閱他所有平台的內容。這不只是吸收知識,更是解構他的思考框架、價值體系與成長軌跡。
如果能有機會面對面交流,那更是不能錯過的良機。但這裡的「請教」,絕不是一句空泛的「我該怎麼做?」。我必須帶著自己的問題、自己的現狀、自己已經嘗試過的失敗,去請求真實具體的回饋 (Constructive Feedback)。我需要的是可以立即採納、動手執行的建議,而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「心靈雞湯」。
這就要求我們,在提問之前,先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:我的瓶頸在哪?我真正想解決的是什麼?我最希望從他身上學到的是哪一項關鍵能力?
第三步:建立連結的關鍵——如何讓他們願意幫助我?
這或許是整個鏈條中最核心,也最困難的一環。我們該如何開啟一場有效的對話?如何讓那些我們景仰的人,願意在我們身上投入他們寶貴的時間與精力?
答案是:讓自己變得「值得」。
這種「值得」,並非指金錢或物質上的回報。它是一種潛力的證明,一種態度的展現。當我向他人求教時,我必須讓對方看見:
- 我是認真的: 我做足了功課,了解他的背景與成就,提出的問題精準且深刻。
- 我是聽得進意見的: 得到建議後,我能否立刻行動,做出改善?能否在短時間內,將回饋轉化為成果,並向他匯報?這是尊重對方付出的最好證明。
- 我是值得栽培的: 我不僅聽懂了,更能舉一反三、舉一反十。我展現出的領悟力與執行力,會讓對方覺得,投資在我身上的時間,能產生遠超預期的價值。我證明了我是一個聰明且值得幫助的人。
拜師學藝的本質,是讓自己走在同一條路上
所以,回到那個最初的問題。如何跟厲害的人學習?
我的答案是:先讓自己成為一個走在「厲害」這條路上的人。
學習不再只是被動的仰望與吸收,而是一場需要精心準備、主動出擊的雙向奔赴。當我開始用他們的標準要求自己,當我帶著成果去尋求更高層次的指引,當我證明了自己是值得投資的潛力股時,我就不再只是一個學習者,而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同行者。
真正的學習,始於我讓自己變得值得被教導的那一刻。